近日,
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
公布一起鄰里可視門鈴糾紛案,
因拍攝到鄰居日常進出信息,
侵犯了鄰居的個人隱私權,
法院判決業主拆除該可視門鈴。
當日,
#可視門鈴侵犯鄰居隱私被判拆除#
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后,
引發眾多網友討論。
有網友表示疑惑,
門口不是公共區域嗎?
為何會侵犯他人隱私?
也有網友表示理解,
監視著別人家門口,
確實會侵犯他人的隱私。
其實,
不只可視門鈴,
智能門鎖、電子貓眼,
也已成為一些高檔小區的標配,
被譽為“家庭門衛”。
而且多數智能門鎖
都具備門鈴、監控、移動偵測、逗留
報警等多種功能,
一旦門外有“可疑”人員,
就會及時抓拍,
并將拍攝畫面發送至業主手機。
對于使用者而言,
攝像頭能給其帶來便捷和安全感;
但對于“被入鏡”的鄰居來說,
攝像頭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隱私。
那么,
個人安全與他人隱私的邊界在哪兒?
如何在保護自身安全
和他人隱私之間找到平衡點?
如果侵犯了他人隱私,
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安裝可視門鈴
還需警惕哪些法律風險?
一起來看《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高界鵬凱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張仲凱律師帶來的專業解讀!
01 安裝可視門鈴、智能門鎖、電子貓眼,需要經過鄰居同意嗎?該如何規范安裝?
首先,可視門鈴、智能門鎖、電子貓眼這類科技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和使用都未受到法律的禁止,正常情況下,購買、安裝、使用都是可以的。不過,這些產品的安裝和使用,前提是不損害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了自然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而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上述產品的使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個人的安全、便利和自由與他人尤其是鄰居們的隱私權保護之間的“界限”。
因此,在安裝、使用上述設備時,需要考慮對他人隱私權的保護,選擇合理的安裝位置、攝錄角度范圍以及安裝方式,盡量將攝錄范圍限制在自家的入戶門空間,而不會攝錄鄰居出入的相關信息。
如果攝錄范圍覆蓋鄰居的入戶或必經區域,則會構成對他人隱私信息的威脅和損害,可能會被要求刪除攝錄信息甚至拆除設備。
02 在可視門鈴語境下,個人安全與他人隱私的邊界在哪兒?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個人信息是需要符合嚴格條件才可以收集的。因此,上述設備的安裝和使用,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并且設置合理采集范圍,避免對他人的隱私或其他個人信息造成損害,才能做到“不侵權”。
首先,在考慮二者的選擇時,應當優先考慮對他人隱私、個人信息的保護;其次,根據實際需要,在安裝使用上述設備時,用戶主觀上不能有侵犯他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想法,而且應當盡最大努力限制攝錄范圍;再次,如果確實無法避免攝錄了他人的隱私或個人信息,應當及時刪除資料,避免對他人權利造成持續的、進一步的侵害。
03 如果侵犯了他人隱私,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安裝可視門鈴還需警惕哪些法律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侵犯他人隱私,被侵權人有權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包括消除影響(刪除侵權資料甚至拆除設備)、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
如因采集人的原因發生被采集圖像泄露,涉嫌侵害他人個人信息權,采集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如因產品缺陷導致技術故障或黑客攻擊致使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產品的生產者應當承擔產品責任,安裝者也有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另外,設備安裝者還應注意,如果出售或向其他人提供涉及他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視頻資料,甚至有可能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