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地處湟水河岸,是青海東部河湟文明的發祥地。四千年前,這里孕育出了柳灣彩陶文化;兩千年前,鮮卑人在這里建立南涼國都;明朝前期,瞿壇古剎在此落成;乾隆年間,這里就培育著以鳳山書院為代表的人文底蘊。鄧萬香,就成長在樂都這片美麗的土地上。1996年,她從青海大學農學系畢業了,經過本科四年農學專業的學習,帶著對土地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態,懷揣著一腔將書本理論化為田野實踐的熱忱,25歲的她在樂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翻開了新的人生篇章。

青春年華獻高原 回報桑梓終無悔
鄧萬香,人如其名,多年來她作過技術推廣和經手項目的農作物類目幾乎覆蓋海東農業區所有能種植的莊稼和蔬菜,這些農作物馬鈴薯有花香薯香、玉米青稞成熟了散發的谷香、蠶豆的豆香、樂都大櫻桃的甜香、油菜大白菜上海青的菜香……鄧萬香一路嗅聞著稼圃的這許多種香氣,轉瞬走過了27年的職業生涯。
鄧萬香的日常工作大多是在莊稼地里開展的。一年當中,每年的春播時節,她要為老百姓發放種子、化肥等物資,進行整地、配方施肥、播種的田間培訓和指導,莊稼苗期的時候她要和技術人員到田里作全區的苗情調查,夏天莊稼生長期的時候她要指導農戶在田里放置黃藍板、殺蟲燈,開展無人機統防統治的田間管理,莊稼成熟時她和同事們深入田間地頭在川水、溝岔、淺山、腦山不同的海拔區域進行農作物的測產烤種工作,為全區的農業掌握第一手數據,莊稼收獲了她又熱心的幫老百姓聯系經銷商進行馬鈴薯、蠶豆、油菜等的銷售及秸稈飼料化還田。如今,52歲的鄧萬香回看來路,有思考,有收獲,有成績,有感悟。
科技增收助脫貧 情系百姓謀發展
地處干旱淺山地區的樂都縣達拉鄉春灑村以前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這里自然條件惡劣莊稼收成不好,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怎么致富是縈繞在大家心頭的煩心事。許多村民為了多些收入都放棄了耕田勞作,紛紛走出家門進城打工,家里的土地撂成了荒地。常年走在田間地頭的鄧萬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直到2020年,一個契機出現。這一年,鄧萬香開始負責實施《樂都區馬鈴薯綠色高效行動項目》。年初三月中旬,鄧萬香接到單位任務,務必于3月15日、16日兩天將9200袋種薯發放至項目村的種植戶手中。內地的春三月是一派花紅柳綠燕子嘰喳,可青藏高原的三月大地還很堅硬,氣溫在零度左右徘徊,15號早上六點鄧萬香穿上最厚實的衣服準時出發。經過半天多的努力,11車種薯裝貨完畢,傍晚六點車隊抵達了卸車地點,天空此時洋洋灑灑的飄起了雪花。
來自瞿壇鎮、達拉鄉兩地的調度干部已經組織好了第一批接種的老百姓等在此處。經過商議,大家一致同意為了防止種薯凍壞,今夜無論多晚,都要確保這些種薯發到老百姓的手里。一時間拖拉機來往的轟鳴聲,人們搬運種薯的吆喝聲,跟發放人員確認數量的言語聲充滿了整個場垣。下著雨雪的高原夜里氣溫特別低,人們眉毛上、眼睫毛上都結了小冰晶,但人們心里的喜悅是暖烘烘的。
凌晨時,所有種薯卸載完畢?纱藭r一個新問題又橫亙眼前,洋洋灑灑下了半宿的雨雪弄得路面濕滑,三十多噸重的半掛車開不出山坳那個長坡了,老百姓們自發地從家里拿來長繩捆在輪胎上,可大車的自重帶來的摩擦力,使得長繩走個十來米就被攆斷?创饲闆r,她只好通知大車司機們今夜將車停在場垣上?舌嚾f香乘坐的小車務必得開出去啊,第二天她還要再協調12車種薯送過來。這時,又是老百姓們拿起了鐵锨、掃帚,一些人在長坡上鏟掉冰雪鏟出車道,一些人用盡力氣推著車子將車推上長坡。開出山坳,外面的路就好走多了。第二天,瞿壇的老百姓們順利的收到了12車種薯。
這一年,鄧萬香下鄉的頻率更高了,從馬鈴薯播種開始,她就以“技術宣講+實地演示”相結合的方式教百姓種植馬鈴薯,她和團隊手把手的教鄉親們使用全膜栽培技術,解決淺山、旱地等處的土地保水問題,聯絡昆侖云臺項目,實施無人機統防統治技術,解決馬鈴薯生長期蟲害問題及結莢期的施肥問題。

到了這一年的金秋時節,喜報頻傳。瞿壇鎮魏家村、段家村馬鈴薯銷售總收入達457萬元。百畝展示田種植戶魏大俊的15畝馬鈴薯田,畝產4200公斤,收入5.4萬元;千畝示范片種植戶魏貴德的12畝馬鈴薯田,畝產4000公斤,收入4.12萬元。厚土不負有心人,土豆變成金豆豆!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強則百姓富。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樂都區馬鈴薯產業不斷壯大,樂都地區7963戶的貧困戶們都憑著馬鈴薯的良好銷路,重拾農業生產信心,在外打工的人聽說鄉親們的馬鈴薯賣的這么好,也都紛紛趕回家里重新拾起了土地,實現了增收、顧家兩不誤,走出了高效、生態、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這一年,魏家村、春灑村的群眾自發做了錦旗同村支委一同送到了鄧萬香的單位,錦旗上寫著“為民想為民做事事想在先、民高興民感激種出好農田”“產業增收助脫貧、情系百姓謀發展”。鄧萬香說,自八十年代后期到樂都地區實施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之前,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確實不高,現在有了國家農業政策的扶持,加上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馬鈴薯的產量高了、品質好了,銷路也打開了,以前的荒地又被耕耘起來了,大家又把土地當成寶了。
產業開出致富路 鮮食蠶豆促增收
也是在2020年,為補齊樂都地區種植結構單一的短板,也為了助力樂都地區再闖出一條產業振興致富之路,鄧萬香積極加入“昆侖英才·鄉村振興人才”農業農村技術推廣項目,著手在樂都地區引入鮮食蠶豆種植!敖衲甏翰サ臅r候,我們會為大家發放菜用蠶豆的種子,大家在原來種馬鈴薯的地里倒茬,預計每畝可多收入一萬元!边@是2021年初,鄧萬香站在鋪滿覆膜的地里向村民們推廣蠶豆農業項目時說的話。

在鄧萬香看來,蠶豆這種農作物因其根瘤極強的固氮能力,能夠有效增加土壤肥力,還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達到養地保地的效果;另一方面蠶豆畝產高,市場單價高,經濟效益極佳,再加上蠶豆的收成在六月,地里打出蠶豆秧了農戶再種上娃娃菜、綠蘿卜、大白菜、馬鈴薯等,又是一筆可觀的收益。這條實現農民致富增收的綠色路徑值得嘗試!
2021年起,依托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在國家食用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與樂都旱作省級轉化基地的支持下,鄧萬香在樂都區瞿壇鎮魏家村、洪水鎮雙二、姜灣、蘆花鄉西坡、豐洼村等地聯絡建立了鮮食蠶豆示范基地1000畝。當年七月,鮮食蠶豆大豐收,銷售捷報一波一波的傳來。川水地區每公頃收入4.5萬元,腦山地區每公頃收入2.5萬元。樂都大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52畝蠶豆田,總產量32000斤,銷售額13萬。這一年,瞿壇鎮魏家村還有一個好消息,村里一個孩子考上了廈門大學,他家的七畝蠶豆收獲后賣了一萬五千元,娃娃上學的費用順利解決。
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2023年,鄧萬香繼續通過青海省蠶豆產業研發轉化平臺,為樂都區群眾爭取了鮮食蠶豆良種24噸,今年的推廣種植面積比起2021年更是翻了八番,達到了8000畝,樂都百姓增收致富的“蠶豆路子”將越走越開闊!
履職盡責展作為 參政議政為人民
鄧萬香除了科技特派員、高級農藝師這個職業身份之外,她還有兩個政治身份--民建會員及政協委員。2011年,她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十年后的2020年,她已接過支部主委的接力棒,順利當選為樂都支部主委,團結帶領著支部成員圍繞參政議政、社會服務開展著青海民建樂都支部的各項工作。

自海東市政協成立以來鄧萬香就出任政協委員,至今已經履職三屆了。每年初“海東兩會”召開之際,鄧萬香就脫下農裝換套裝,圍繞三農領域開展著履職建言工作。多年來鄧萬香撰寫的提案已有三十余件。提案角度都來自她對百姓民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內容涉及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補貼發放、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異地搬遷群眾的脫貧致富等。
說起這么多年的參政議政工作,有兩件提案是鄧萬香最有成就感的,一件是關于農業補貼的提案,2021年一篇《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迫在眉睫》的稿件被各大媒體、相關農業網站轉發,鄧萬香建議,要使種糧農民多受益,對糧食連片生產的農戶和專業合作社成員適當提高補貼標準,使補貼資金真正落實到種糧農民手中。這一年,樂都地區的種植戶們領到了四次農業補貼。
另一件是口子村水渠修繕的提案。2021年夏天,有一樁煩心事困擾著瞿壇鎮口子村的種植戶們。一場突降的暴雨使得村內唯一的灌溉水渠塌方,村上四百多畝農田近兩個月無法灌溉,地里的莊稼已有枯死,盡快解決水渠塌方問題迫在眉睫。來到此處開展苗情測定的鄧萬香聽聞此事,她第一時間開展了現場調研,并聯絡樂都區民革、民盟、九三學社、農工黨的其他黨派同志,一同撰寫了社情民意《關于急需修復瞿壇鎮口子村損毀水渠的提案》上報區政協,這件事得到樂都區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很快佳音傳來,鄉政府出資5萬用于水渠修繕。第二年,樂都區農牧局又定向口子村水渠修繕事宜批資40萬專項款。
2023年初,參加海東市“兩會”期間,鄧萬香接受海東電視臺采訪時說道:“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我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會將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把論文寫在海東的大地上,不忘初心、履職盡責!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四次全體會議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像鄧萬香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始終秉持著服務人民的信念,立足崗位建功實干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正是一位書寫時代卷面的答卷人。
成績是勛章更是鞭策,展望未來,鄧萬香表示她會繼續奮戰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為懂青海、愛青海、興青海盡到自己的心力,為海東農業的大發展、大跨越奉獻光和熱!